阿妈,你在哪里(中)
7. 妈妈的心,盼子归
我长大了以后,去藏地的几个学院学习佛法,那个时候我和妈妈就长时间不在一起了,各有各的方向生活。每次我休假前,给家里消息告诉妈妈我要回家的时候,她都会马上问我什么时候能够到家,也是从那天开始,妈妈就数着日子翘首期盼。每天她都会特别地整理和打扫,费尽心思做吃的喝的,全部准备得圆圆满满,在我回到家之前,妈妈就一直是这样非常开心,满怀期待地等。
我回来的时候,妈妈跟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她特别高兴,煮水做饭一整天都忙忙碌碌。妈妈这样发自内心地欣喜,仅仅是因为我回家了。虽然爸爸和其他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但是跟妈妈的心态比较的话,肯定会差很多的,妈妈相当高兴,好像她的一辈子中什么天大的好事要发生了。
为什么觉得这么高兴?关键是她的孩子回来了,妈妈的心态就是这个样子。回想起妈妈当时因为我回家而那样高兴的身影,我的内心中也是会涌起非常特别的感受。
每一个角度,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而不深入想的话,那就只是妈妈做了这么一件事情而已。但如果好好去思维,妈妈能够为我做到这些事情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今天在想,全世界70多亿人中,能够用各种方法养育我,这么对待我的,唯一只有我的妈妈。好好想一想这些道理,我不知道这样说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但是每个人都真的要好好去思考和知道自己妈妈的恩德。确实很多人在想妈妈恩德的时候,一时好像想不到什么东西,只是听听课看看书而已,内心中却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这是因为没有好好回忆,如果能好好回忆的话,妈妈为我们所做的那些大的事自不必说,再小再看似平常的事情实际上都非常不容易。
8. 妈妈对全家的恩德
妈妈对家里每个人的恩德真的都是特别大,关于接下来要讲的这件事我不记得,只从父母的对话中略知一二。
父母那时候还很年轻,我妈妈是非常厉害,非常能干的人。在上个世纪遭遇饥荒的时候,粮食非常紧缺,每人每天会领到只够一个人吃的半碗糌粑粉。虽然他们每天都有固定数量的食物,但是对爸爸而言仅仅这些营养是不够的,饿着肚子又要做大量体力劳动,身体渐渐就扛不住了,他甚至没有办法站起来,只能虚弱昏沉地躺在地上。尽管妈妈每天都会把自己的食物分一部分给爸爸,但爸爸还是一样,身体弱得快要不行了。
妈妈实在没办法,急得跑到外面去要饭来救她的先生。她知道有一个熟人家还有一些余出的食物,就跑到他们家的门口去祈求:“我的先生快不行了,快饿死了,你们可以给我一点点食物吗?”然而那家人都各忙各的,瞥见的人也没有理会妈妈。就像我们在外面遇到乞丐时一样,即便他在路边只是要一点点东西,很多人都是完全不理睬的,想到这里确实想说,以后见到这样的乞丐,我一定不能袖手旁观,否则人做到这样其实真的挺残忍的。
向这家很多人恳求都无济于事,就在妈妈失望不已的时候,刚好这家女主人路过听见了妈妈的声声求助,她犹豫了一下便马上招手把妈妈带到了僻静的角落。女主人对妈妈说:“你在这边稍微等一下,我去给你拿些东西吃吧。”那个时候妈妈完全顾不上自己,她感激又焦急地告诉那位女主人,自己的先生已经虚弱得躺在地上快要不行了,求她能让自己带一些食物回家救自己的先生。见到妈妈为家人而如此努力付出,女主人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她把一些食物包裹起来悄悄递给了妈妈。临分别的时候,她还潸然泪下感叹道:“太可惜了,如今你们这样正值壮年又漂亮的年轻人都这样可怜,已经快要撑不住了,你赶快带着这些肉回家去吧。”
妈妈后来跟我们说,那个时候她拿到那些肉真的是超级高兴。但是她不能在外面煮东西,因为煮东西要生火要冒烟,如果有人看到烟,就能知道有食物,接下来就会调查会没收。在这里想一想,平时唾手可得的食物,如今却需要如此煞费苦心,也是无常的现象,我们现在真的是什么都很好,但是一下子就会像做梦一样,随时都可能有各种变化。那个时候的夜晚没有电灯,漆黑一片,大家什么都看不清楚。好不容易等到半夜一两点,妈妈起来用要来的肉和自己留下的半碗没舍得吃的糌粑粉一起熬汤,之后又喂爸爸好好吃下。肉汤营养价值很高,吃了一两顿后,爸爸就有力气站起来走路了。当时妈妈也是非常饿的,但是她一口肉汤都没舍得吃,她觉得家人更需要这些食物。妈妈真的是很会关心别人,就算自己再辛苦也好,她都是非常有担当的一个人,去面对和承担很多事情。
每每爸爸和妈妈提起这件过往的事,我内心中都会有深深的感触,妈妈为了我们一家真的是付出非常多。那个时候很多事情都不会被一一记录下来,做了就做了,雁过无痕而不留任何印迹,妈妈肩膀上曾经承担了诸如此类的那么多的压力,已经被湮没在岁月中。很多年后,妈妈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会笑着打趣爸爸,“你也是没什么了不得的人,没有我的话你早就没有了,躺着起不来的时候,我想办法做了几顿肉汤你就活回来了。”两个人都会以很开阔的心态去回望往昔一起度过的困苦年月。
9. 妈妈虔诚的信仰
妈妈在信仰方面确实是非常虔诚的,她是一心不乱,信心很到位的一个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虽然那个时候能够依止上师,听起来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她不会很随意地依止其他上师,对什么人都可以依止,妈妈没有这样的习惯。
妈妈的寺庙是宁玛派当中的佐钦寺,她的上师也都是佐钦寺的高僧大德。妈妈对自己的寺庙和上师有一心不乱非常强烈的信心,所以她会非常虔诚地祈祷。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当中,值遇这么殊胜的传承和上师们,与其他任何寺庙和上师都不同,这才是我的福报。”虽然妈妈在言谈之中提到很多上师都会很感动,但如果讲到佐钦寺和寺里上师们的时候,妈妈会情难自抑虔诚地双手合十掉眼泪。
妈妈曾经对我们说:“我死了以后,如果下一世在其他地方得一个人身,或者在佐钦寺转成一只狗,二者相比,我还是会选择后者。”妈妈对佐钦寺的一切,包括外境都非常有信心,她认为在那里的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化现。能够得到一个人身固然很好,但世间的凡夫总会或多或少做各种恶业,而佐钦寺的加持力特别大,来生如果能够在那里是非常值得的。一只狗与一个人,所处地点不同,如果有机会选,她还是会选择在佐钦寺做一只狗,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但足见妈妈内心特别虔诚。
关于佐钦寺的寺庙和她上师的功德,在我小的时候,妈妈每天都会讲很多。虽然那时我们生活在青海,佐钦寺是在四川,两地相隔甚远,但小孩子们对那里所有事情都是清清楚楚的。
妈妈信心的部分就是这样。
10. 妈妈的慈悲心
我的妈妈是非常有慈悲心的人,心胸特别开阔。
我们家里即便再困难,也没有习惯以各种理由拒绝帮助别人。妈妈对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但就算她再疼爱再喜欢孩子们,如果身边有任何人深陷困境,她还是会首先关注那个需要帮助的人。妈妈会慷慨分享食物或者物品,哪怕家里仅存的一点节余也只够家人勉强充饥艰难度日。妈妈就是有这样的慈悲心,她肯定会第一时间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
那个时候物资紧缺,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很珍贵,家里仅有的一点东西不足以维持很长时间,消耗掉就很难再买到,所以一般的家庭都会特别重视这些,平时尽可能地省吃俭用。对于这样稀缺的食物,能够分给别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爸爸妈妈的习惯很不一样,我们家里哪怕只剩下一点点东西,也百分之百会分给别人。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都是这样,自己家里再困难,如果有东西独享而没有分给其他人,就算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还是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感觉很丢脸。他们总是说:“我们还是可以给别人分一分。”
爸爸妈妈在困难的时候,也一直维持着这样的习惯。因此,我们家里哪怕只有一点点东西的时候,也会陆陆续续慢慢布施,愿意分享给别人。因为不管怎么样,还是能对帮助别人有一点作用。
这是关于妈妈的悲心。
11. 好的还是留给孩子们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妈妈自己的饮食和穿着都十分简单,她所使用的一切也很将就。只要有一点好吃的、好用的,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留给孩子们,而自己却什么都舍不得享用。
妈妈哄小孩子们睡觉时的情景,多年后还会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在藏地,我们都住在自己家的黑帐篷里,由于取暖和防风处理不能完全均匀,帐篷里睡觉的地方有的位置会更温暖舒服,有的位置则会相对冷一些。由于小孩子需要被哄着才能入睡,妈妈就先拥着我们一起在温暖的位置躺下,让孩子们在妈妈的守护下慢慢安心睡着。记得偶然一次我在半梦半醒中,迷迷糊糊看见妈妈等孩子们都睡着了以后,自己小心翼翼挪到比较冷又不舒服的地方去,把最温暖,最宽敞,最舒服的位置留给孩子,让孩子能睡得更香甜。
在妈妈的内心中,只要孩子睡得舒服,睡得好,她就已经很满足了,母亲是这样的心态。虽然好像只是在讲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但沉下心来好好去想的话,父母对孩子的照顾都是这样细致入微的,特别不容易。
12. 只要是妈妈做的,就会与众不同
妈妈做的饭,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美味。
我们藏人喜欢吃的糌粑,妈妈经常在碗里做好后给我吃。现在有那么多的高级饭店和美食珍馐,可就算让我到全世界最好的饭店去吃最美味的佳肴,也许它确实很可口,但在我心目中,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的糌粑,是这世间任何美食都无可代替的。简简单单的一顿饭,会带着妈妈的味道,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论母子相隔多远,一碗糌粑在孩子心里的感受也绝对是永远不一样的。
实际上从味道的角度来说,谁做的饭应该都是一样的,不会有什么差别,但是在一个小孩的心里,就是会觉得别人做的饭都没有妈妈做的好吃,家里的味道总是不一样的。小孩有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因为自己的妈妈更擅长做食物,而是因为妈妈很关心很疼爱自己,母子之间有这种特别的感受,小孩子才会觉得妈妈做的任何东西都与众不同。
妈妈的亲自照顾,会让小孩子内心中自然而然感到格外踏实和舒服。还记得我小时候,藏地的人们在晚上睡觉时,都会把衣服等当作被子盖在身上。每当妈妈在哄我入睡的时候,她都会仔仔细细帮我盖得好好的,让我在暖乎乎地轻柔包裹中进入梦乡。偶尔别人也会为我做这些,但小孩子的我却总是觉得别人没有妈妈盖得温暖和舒服。分明是盖上了同样的东西,怎么可能不一样温暖呢?但是在孩子内心中的感受就绝对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妈妈对孩子超级好,所以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们从这个角度深入细节去想的时候,会体会到妈妈确实特别不容易。这些部分我们平时都不想,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但实际上自己的妈妈也都是这样,从我们出生后,妈妈就是以这样的状态用各种方法把我们养大。
13. 骑马卧病看孩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几岁的我依止了非常殊胜的昔青翁珠仁波切,在上师的身边待了几年。上师住在昔青般若寺,那个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对于只能以骑马代步的牧民来说,那么远的距离,妈妈就算再想念儿子也几乎没办法来看望我。
有一次,大则寺要开莲师法会,我跟随昔青翁珠仁波切一起从县城的般若寺出发坐车去参加。妈妈不知从哪里得知了这个消息,她很快就决定骑马赶往大则寺看我。虽然大则寺距离我们家还是很远,但那里已经是骑马可以到达的地区了。
那时正值藏区非常寒冷的冬季,起码零下十五、六度,那么冷的天,妈妈骑了差不多一天的马才抵达大则寺。妈妈一路奔波不是因为有其他事情要办,她只是为了要看看我。那个时候我已经长大,开始跟随昔青翁珠仁波切学习,但无论我是否长大,在妈妈心里对孩子的关心却一点都不会减少。
妈妈到了大则寺后,突然就开始生病了。那里没有医院,医疗条件又很差,根本没办法检查到底生了什么病,她发烧又有各种症状,后来甚至已经发展得非常严重了。在大则寺的时候,我跟上师昔青翁珠仁波切在一起,妈妈住在同一个寺院的其他住所。我们在寺院共处的两、三天中,妈妈几乎都是在非常严重的生病当中。遍寻不到看病的地方,直到后来坐车一两个小时才找到一个藏医生,应急给妈妈开了一些藏药。那时候的条件所限,就只能先靠这样的办法暂时简单治疗一下。
几天后法会结束,我得跟随上师回般若寺了。可是在我们临行前,妈妈的病情愈加严重,甚至有活不过来的风险,她已经病到了这样的程度。看着病中的妈妈,我内心十分焦急担忧,想跟上师请假先陪着妈妈,等她恢复了我再回去。
我来到妈妈的床边对她讲:“阿妈,我先不去了,请其他人先回寺院,等你恢复了以后我再回去吧。”妈妈没有说话,她很认真地想一会儿后开口说:“你还是跟上师一起回去吧,因为昔青翁珠仁波切是一位非常好的殊胜上师,在你生生世世中,在你这一辈子当中遇到了这么好的善知识,能跟着他一起学习和修行,我的内心是很踏实很放心的。几天不在上师身边,对你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们已经见上面了,即便阿妈在这里好不了,那我也会很放心的。如果我恢复了,那就好过来了呀,你不要牵挂我的身体怎么样,你自己好好的,有这么难得机会的时候,你还是要跟上师一起走。”
虽然妈妈这样说,可是我的心里还是挺委屈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任何联系方式,如果我走了就会就断了妈妈的消息。万一妈妈离开人世,我都不会知道,唯一能得到消息的途径,就是有人刚好在这两地往来,顺便带来过话来。否则是不可能知晓的,那个时候整个地区都没有信号,所以真的是无能为力。
我非常舍不得走,怕妈妈会有三长两短,但妈妈完全不考虑自己。她只是站在我的角度,叮嘱我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能跟着如此殊胜的善知识学习和修行,千万不要离开了。妈妈好像是心里在担忧,万一她不行了的话,我还要忙着为她处理很多事情,可能就回不去寺院,就会离开上师了。如今有这个机会,她要我好好跟随上师。
妈妈已经见到了孩子,他很健康,学习等方面也都做得挺不错的,就觉得很放心了,她完全不考虑自己在生病。妈妈说:“你现在学得比较好,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个方面都跟原来不太一样了,还是蛮有进步的。”妈妈担心如果我没有跟上师回去的话可能会受影响。她生病成这个样子,但看到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调整得好一点了之后,就觉得很欣慰很放心,妈妈的内心都是这样。
14. 孩子的一点喜忧,妈妈的一片晴雨
无论在我小的时候,还是长大成年以后,只要有人夸我学习能力强,或者人很好,或者有关我任何方面的一句赞扬,妈妈听到后都会超级高兴。一整天她无论吃饭还是做事,整个人的状态都完全不一样了,由内而外焕发着喜悦,好像是中奖了一样。妈妈因为别人对我的赞美而感到很欣慰很高兴,她的身心都是特别舒服的状态。
妈妈的喜忧不只系在我一人身上,她的六个孩子当中,任何一个子女的状态哪怕只是微有一点点提升,妈妈的心都会变得很放松很安心。
有时候会听到妈妈说昨晚休息得很好,睡眠质量还是挺不错的。能让妈妈的心如此放松,可能只是因为她担忧操心了好几天的孩子,身处的境况好转些了。好消息传来后,妈妈会高兴一整天,整个人立刻从紧绷的状态中松弛了下来,当晚就放心地睡一个好觉。
虽然大家都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但是妈妈只要听到孩子们任何一点点不如意的消息,就会特别坐立难安,很多天都睡不着觉也吃不下东西,为了子女妈妈非常操心。而当我们的情况稍微有些起色,妈妈的胃口和睡眠的质量都会马上好起来。
这就是妈妈的恩德,居然能操心成这个样子,孩子们一点点的欢喜和忧愁她都会放在心头,母亲的心完全都是为了我们。
-=未完待续=-
当前文本下载
- 文本下载
- 名称
- 格式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