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殊胜

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

顶礼文殊菩萨!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请法友们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三殊胜是指: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

三殊胜特别重要的,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做任何善事的时候,都不能离开三殊胜。从现在开始,心里就要想清楚,准备好学佛的正确动机。


加行发心殊胜

先讲加行发心殊胜。发心,或者说心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种:无记心,不善心和善心。

无记心:有时心里既没有特别好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发心,心里没有任何准备和想法,佛经上讲是无记心。平时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多发心都会变成无记心。比如今天朋友去放生,我跟着去放生,朋友去做布施,我也跟着去做布施,这种发心就是无记心。再比如佛堂没有供灯,就会去供灯,心里不会想太多,供几盏灯而已,这也是无记心。我们学习佛法以后,不能再以这样的发心来行善。

不善心:作为刚入佛门的初学者,心的动机大部分是希望今生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平安圆满,为了这些目标,我们会特别认真地念经,烧香,拜佛,听课,修法,甚至盖寺庙,但是这些动机都是不善心。对于世俗人来说,当然希望一切顺利,所以要求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这些,我跟一般人不一样,我相信佛菩萨和上师三宝的加持来帮我解决问题,那我是不是很虔诚呢?认真的态度学习佛法当然非常好,但是如果心里一直追求的都是世间八法的话,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就太可惜了。做的善业只有眼前短暂的好处,只解决了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因此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太不划算了。

比如:我为了健康长寿,一直认真努力地放生,布施和持戒,因为做这些善业的关系,在几十年当中会一直很健康。但是身体还是会有无常的变化,会衰老,会死亡,这是自然的规律。除了今生能得到健康长寿这个善果以外,还能得到什么呢?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发心是求今世的健康,最后得到的也只有健康这个善果而已。还有一种情况,发心也是求健康平安,也非常努力的做了很多善事,但还是一直生病,那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前世带来的特殊因果,没法避免,这一生行善的结果只能是拖到未来成熟。总的来说,根据心的动机会得到相应的果。

所以我们不能只求这一世的利益,这一世也不知能维持多久,有可能很快就结束。当死亡来临时,再难以割舍也只能离开。一提到来世,我们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执着地认为自己会活很久,所以只愿意考虑和计划这一世。就算是患重大疾病的人,他也会觉得自己不一定很快死亡,还一直考虑现世的问题,来世就更不会考虑了,因为不懂佛法的缘故,没有能力去想。但是我们今天学佛了,就一定要学习前世来世以及轮回和因果的道理,学会脱离轮回的办法,以获得既长远又究竟的幸福。

当我们遇到违缘时,当然可以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也可以请寺庙念经保护,以消除违缘,但是如果把这个当成所有修行的动机,那就不对了。

善心:有些人念六字真言数量达到7-8个亿,有些人磕长头,从家乡一路磕到拉萨或者冈仁波齐,虽然一路辛劳甚至出现意外,依然非常虔诚的继续不放弃,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伟大,非常不容易的修行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啊?如果发心是为了自己今生的利益,为了个人解脱的话,就没什么了不得。行为好并不代表发心也好。善的行为很容易做,但善的发心却不容易有。

心里想着天下所有的众生,这种发心叫做善的发心。善心分成三种,小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和大士道的发心。最好的发心是大士道的发心,菩提心的发心,诸佛菩萨的发心就是这样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发心了。如果以这样的发心来行善,则功德不可思议。

以菩提心来做事,所做的事情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恶业,实际却会变成一种伟大的利益。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星宿婆罗门子时,于四万两千年中行持梵净行。他有次来到富丽王宫偶遇一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到星宿立即被其庄严相貌所吸引,马上在他脚下顶礼。星宿疑惑地问她:“你欲何求?”女人大胆说道:“我只要你当我丈夫。”星宿坦诚回答说:“我不能随贪欲转,因而不能与你共同生活,我乃持梵净行者。”女人穷追不舍:“若你不与我共同生活,我马上就会死去。”婆罗门子此刻想:我已在四万两千年间行持梵净行,若要与她生活实在不应理。于是他便扔下女人,自己径直走开,但走过七步后又心生悲意。婆罗门子想到:看来我应舍弃戒行,为此堕地狱也应承受,唯望这可怜女人不要死去,亦不再感受痛苦。”其后十二年中,他一直与女人一起生活,最后又再次出家修持四梵住,并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发大悲心之故,婆罗门子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其他众生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以善巧方便及悲心摄受,反以之而转生梵天。

佛陀传记中还有另一个故事:燃灯佛之前,曾有五百商人赴大海取宝,得宝后众人即踏上归程。五百人中有一黑人,惯喜作恶业,加之他本人又精通武功、喜行强盗行径,故而屡屡造恶不休。回程途中他又想:我应杀死所有商人,如此一来,全部财宝即可尽入囊中。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五百人中一商主,名为大悲商主,他于梦中得到海神授记说:“你们同行者中有某位人士,长相如何如何,装束如何如何,此人妄图杀害所有商人后夺走宝物。这五百商人皆为无上菩提道中不退转菩萨,若一次杀光如此众多之菩萨,此人必得在地狱中待够每位菩萨从因地至成佛间所用时日之总和,在此无法计数之漫长时日内,他时时刻刻均需感受燃烧剧痛。既如此,你何不依善巧方便法保护好五百商人,同时也挽救此人,使其勿堕地狱!你应三思而行之。”大悲商主听罢便一直辗转反侧、苦思冥想,他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看来除由我杀死此人外别无良策,若将此事告知众商人,他们必定会心生嗔恨,会将他立即诛杀。如此一来,众商人则将堕入地狱中;若由我取其性命,我决定会因之而堕地狱中,并于十万劫中饱受燃烧之苦,但我愿替众为之;若听任此人杀死五百人,这人就会造下天大恶业,如此行事何能应理?干脆我来替众行道,杀死此人,以挽救五百众人与他自己!大悲商主主意已决,他马上抢过黑人所持短矛,一下将之刺入黑人躯体,使其立刻毙命。当时之五百商人即为贤劫中五百菩萨,因大悲商主是以大悲心及方便法行事,他凭此迅速圆满了十万劫所需资粮,而黑人死后也转生善趣。

完全为了众生考虑,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哪一种发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我们的发心改变成大士道的发心。那作为普通人,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能生起菩提心吗?菩提心的发心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依靠打坐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修成的。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观修知母、念恩、报恩;自轻他重,自他交换等修法。对于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来说,突然要生起菩提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从小也没有接受过信仰方面的教育,不懂来世前世以及因果轮回的道理。现在好不容易有善知识的引导和师兄的鼓励,如果仅仅只是表面上作出佛教徒的样子,私底下不改自己发心的话,即使学佛十几二十年也不会有结果,因此必须要超越这个过程。


正行无缘殊胜

做任何善事的时候,要准备好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先修完世俗菩提心后,再修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跟证悟空性的见解是一样的,正行无缘殊胜就是指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心专注在证悟空性。对于初学者来说,正行无缘殊胜是很难做到的。

每个修法的前面都是有思维的部分,后面是不思维的部分,不思维的部分是要求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或者无念的状态中。初学者对于有思维的部分是可以学习并且体会的,不思维的部分暂时先不开始,因为还没有生起慈悲心就学习空性的话,很难有感受,也很不安全。因此要先修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大悲心,等心改变了以后,再去修证悟空性的修法,就不困难了。

心能专注也是一种正行无缘,例如念咒语时心里发菩提心,不说话,不离开所观想的内容。闻法时为众生发菩提心,暂时放下工作家庭等一切事,认真的闻法,把听到的内容铭记在心,反复地思考。入座认真观想和祈祷时,思维不散乱,不想工作,家庭孩子等其他的东西,认真地把一个内容想完后再去想另一个内容。

刚开始修的时候,由于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和严重的五毒烦恼引起的,思维会出现模糊,昏沉等现象,但这些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发现自己有太多根深蒂固的想法,心态特别难以改变时,不要失望,不要跟着烦恼走,更不要对佛法产生邪见,进而放弃佛法,能体会到改变不容易也是一件好事,这时需要更加努力地调整自己。另一种情况是:刚开始修行,心态就调整地比较好,内心很清净很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心根本不是这样的,内心中的五毒烦恼和对上师三宝的邪见,甚至比以前没有修法的时候还要多还要严重,我们会很害怕,很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但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烦恼并没有因为修法而增加,只是因为修法更加敏锐地觉察到烦恼的存在而已。随着未来修法地不断深入,会发现心真的很复杂,也很不可思议的。

正行无缘殊胜修法的代替:在每一次修法过程中发立誓承诺,我一定要调整要改变,要尽量地生起上士道的心的动机,不断地立誓,希望未来做的更好。祈求上师三宝的帮助和加持,以这样一个积极的行动,来对治未来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违缘。


后行回向殊胜

做任何善事后,一定要记得回向,这非常重要。如果不回向的话,万一生起了后悔,嗔恨等烦恼,所做的善根就会消失。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就好比把钱存在银行里,钱如果放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会不安全,有被人发现并拿走的风险。同样的,善根如果没有回向的话,会被内心中产生的嗔恨心或者后悔心所摧毁。因此要保护自己的善根,避免出现如下情况:在他人面前宣扬自己的功德;为了让别人看;为了世间八法;不做回向。

回向也要注意发心,发自内心的回向,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非常广大和无量的众生,不止是地球上的一切众生,还包括三界轮回中所有的众生,为了他们解脱成佛而回向。这样的回向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等到所有的众生成佛之前,这个善根不会用完的。如果心的动机是为了健康长寿等而做回向,也许暂时会健康,但是只有这么一次起作用,以后不可能反复适用这个功德。

回向的方法:念诵普贤行愿品,尽量学习如何发自内心地回向给众生。我们念诵发心和回向的仪轨时,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和念诵,要学会实际地去操作和训练,养成习惯。同时学会侧面观察和监督内心,用正知正念来管理自心。

回向时,要特别想到所见所闻的痛苦众生,菜市场里待杀的众生等,需要把善根专门回向给它们,以及一切跟它们一样可怜的众生,为了他们解脱成佛而回向。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的一个利益众生的机会,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做好。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内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摘自白玛晋美郎嘉仁波切2017年10月传讲《三殊胜》

当前文本下载
名称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