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助念

弘法足迹配图.006.jpeg

二零一九年十月十日,香秋卓玛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与脑癌病苦的抗争与超过了一个月肉身的昏迷后,与此世此时此世界暂别了。

从二零一八年在梦境中见到香秋卓玛身受剧苦之后,白玛晋美郎嘉仁波切就一直在为这位此世重逢时皈依并不算久的弟子,努力做着各种各样的安排。从年初传讲破瓦法,到要求大家频繁共修,从五台山之行,到拉萨之行,从数次到医院探望,到专程奔赴沈阳去探望同样正在重疾困扰中的香秋卓玛的母亲关女士,从安慰和叮嘱香秋卓玛本人,到关注和照顾她身边的每一个家人的身心安顿,仁波切在百忙之中,对香秋卓玛所面对的险象环生的病苦与迫在眉睫的解脱,殚精竭虑的做着各种各样的安排。

因为累世的宿缘,逝者在往生后第一时间得到了被刚刚出关的白玛格桑法王亲自超度的机会,非常不可思议。这个沟通,是由仁波切亲自完成的。法王已止语多年,平时也越来越远离世间法的事务,能在法王出关的第一时间就进行这样的沟通,实在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接她回家」

往生之后,头三天是神识与旧的肉身剥离的分界线,仁波切不仅在寺庙为逝者安排了大量的超度与诵经的资粮积累,更叮嘱香秋卓玛的先生香秋森法友要接她回家安顿,做接下来往生助念的安排。

在上师的加持、逝者的发愿与积累的福报资粮的共同作用下,逝者非常顺利的被接回了自己家里。仁波切此时还远在藏地主持白玛格桑法王极乐法会相关事务的安排,每天频繁的打着电话,与逝者的家人和参与菩提万事的各位金刚弟子沟通相关事宜的详细安排。从如何清洗和安放遗体,到如何分组轮流助念,从安顿承受着丧妻之痛的香秋森法友的心,到嘱咐如何对亲属朋友沟通,仁波切事无巨细的去考虑与计划。

 

「头七助念」 

图片121.png

在前七日里,仁波切详细排布了助念的时间表,由弟子阿日雅拉姆协调统筹助念的人员,经常跟随仁波切学习与修行的十余位弟子,自发的调整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安排,坚持一天两到三组人,每组二到四人,专程远赴几十公里外的逝者家中,念诵极乐愿文与阿弥陀佛圣号。

参与助念的法友当中,有的人工作非常忙碌,请假十分困难,每一天都有无数工作追在身后;有的人身体虚弱,大声完成长达两个小时的唱诵,中途需要多次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有的人住在另一座城市里,每次往返单是路费就要二三百元……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自己个人的困难,大家都排除一切困难,把为金刚师兄的往生助念放在第一位。

 

「该做什么」 

助念在头七结束后,自然的顺延到了二七,二七结束前,仁波切安排好寺庙的相关事宜,赶了回来。仁波切召集各位弟子见面,并非常直接的询问,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们有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你们的答案都是什么?

虽然仁波切之前也经常处理弟子们的亲人往生的超度事宜,但对仁波切的弟子们来说,这么深度且长期的参与往生后的助念事务,对每个人来说,都几乎算是此世的新鲜事。

大家在关于逝者已逝之后应该做些什么这件事上,讨论了很久,都似乎没有靠近答案。最后在仁波切的启发和鼓励下,弟子们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够为了逝者共修文武百尊,并关心和照顾逝者的家人。

仁波切深刻的开示,你们一定要学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你们身边的金刚师兄往生了,你们不能心里还是模模糊糊的,如果这都不需要,那你们还是不是修行人?就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有人往生了,她的母亲还也得了致命的重病,如果是一个世俗的好人,也不可能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吧。怎么能够说都不去安慰别人,关心别人,不去想葬礼应该怎么安排,日常能做什么帮助。如果这些都不考虑,那不用说修行怎么样,在世间法的角度来讲,都已经非常冷漠了,不能算一个好人啊

 

「未完之事」 

图片123.png

而说到该做,白玛晋美郎嘉仁波切也特意来到逝者家中居住了一晚,与逝者的神识做了沟通,了解到她有这样的殊胜上师超度,尚且逗留在此不肯投生的原委。

意识离开了身体,变得比困于身体内时,有了更强大的洞察力,所有人所行所想,逝者依然可见可闻,如果有什么事的安排,未能像她生前所约定的那样进行,逝者会生起非常大的嗔恨心。而此世的母亲,还在罹患绝症和丧失爱女的双重痛苦中挣扎,也是令逝者盘桓不去的根源。

这些问题,原本从世间法的角度,用心观察和思考,也能得出结论,无需翻译和传声。但被世间八法遮蔽了心识时,谁又能那么容易的就理解和照做?

仁波切做了这番沟通后,特别开示,逝者这么年轻就病故,你们肯定想不通,也解释不通。但同样的无常,在你们身上也会发生。我们活在世上,就像排队一样,一后面有二,二后面有三,如同在银行排队,不管前面有多少人,只要我们在队伍里,就还是会一直往前走。那早晚就会排到我们。我们在往生的路上排队,在生病的路上排队,其实一秒钟都没有停下来,一直都在往衰老走,往疾病走,往死亡走。早晚会生病和死亡,不是说身体很好不会有问题,或者可以得一个病永远不会死。

正如同,我们今天做了这些饭食,只是能当早饭暂时吃一下,吃完就没有了。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在有限的生命里,人一定要往佛法的境界走。

 

「参加葬礼」 

按照仁波切的安排和嘱咐,逝者在家中停放超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北京的十月,时不时还是会出现二十多度的秋老虎天气,对于遗体的保存是比较大的挑战。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逝者的遗体还是没有出现违缘。尽管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味道,但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身体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柔软,甚至脸颊和手脚都逐渐透出了粉红色,这让逝者的家人,和参与助念的法友,都感到了无比的震撼。

图片120.png

仁波切专门请法王确认了葬礼的时间,并要求所有能到场参加葬礼的弟子全部到场,特别是与逝者共同受了灌顶的金刚兄弟们,一定要来。

十月二十七日,仁波切携二十余位弟子,一同来到殡仪馆,上师专门写了一篇悼念文章《与香秋卓玛的圆满暂别》,请金刚弟子的代表代为朗读。全场参与仪式的人,全都泪如雨下,难掩悲泣。

当葬礼结束时,仁波切陪着逝者悲痛欲绝的家人回到休息间,悉心开导安抚。而香秋森高喊着逝者的名字,让她要记得找上师,所有与逝者共同灌顶的金刚兄弟们,擦去眼泪,大声念诵着阿弥陀佛佛号,转着经轮,将棺木缓缓送向焚烧炉前。大家整齐划一的念诵着佛号,像一支护卫队、仪仗队,默默完成着从上师要我做我要做的发心的转化。

 

「房间调整」 

葬礼结束后,仁波切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带着两位弟子,直接回到逝者家中,开始马不停蹄的调整房间的格局。仁波切深知,生者此刻是绝对没有心情甚至力气,去对家中的一切格局做任何调动的。但接下来还有诸多问题等着这悲痛的一家人面对,如果一切都不处理,就还是保持逝者临行前的状态,不仅生者在心态上会一直陷入对旧事的追思上,就连他们日常如何才能安定的居住,都已经成了问题。

图片119.png

仁波切毫不迟疑的发起了对房间的调整,指挥弟子的同时,自己就冲锋在第一线,亲手收拾东西,抬家具,打扫积攒了灰尘的角落,忙得一分钟也停不下来。

逝者重病时的轮椅等许多遗物,仁波切都要求立刻清理掉,但逝者生前最喜欢在旅行时戴的草帽,仁波切却特意留下,并要求钉上钉子挂在逝者的照片附近。逝者的三张照片被红色的哈达包围着,挂在佛堂供桌与唐卡的正对面。客卧被改造成了佛堂,主卧被收拾成了逝者母亲居住的房间,厚重的书柜被挪进了客厅,图书和各种物品被重新收拾归类安置一新,旧地毯也换成了新的,家中的气氛变得不再低沉凝滞。二十四小时后,房间整体焕然一新,而生者也被送进了新的生活状态和阶段里。

 

「文武百尊」 

为了逝者的葬礼与对往生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相关助念事宜的安排,仁波切不顾自己重感冒和舟车劳顿,甚至牺牲了自己修法和禅定的时间,处理各种事务,并很快再次离开,赶回寺庙。

三七到七七的五周时间里助念的安排,以息增怀诛的分组有序的进行。与逝者一共受了文武百尊灌顶的金刚师兄们,在每个第七天,来到逝者家中,唱诵着文武百尊修法仪轨和文武百尊总持心咒与极乐愿文,历时近三个小时,来为逝者助念,引导其于中银境界中,走向正确的方向。

正如仁波切临行之前开示的那样,看起来是你们在帮助她,但实际上,到底是谁在帮助谁呢?”——生死的闸门有自己开关的因缘,但逝者往生却成了她的金刚兄弟们此世最不可思议的修行的对境。

 

「逝者遗愿」 

一旦心的状态变了,能产生的利益非常不可思议的。以这样的一颗心来做事,会做出怎样的帮助?能利益多少人?能留下多少好的结果?那是这样划算,还是懵懵懂懂的去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孩子死了划算?仁波切临别殷勤嘱托弟子们改变自己的心的状态。

你们每个人都喜欢做出我懂了的样子来,但其实你们是真的不懂。你懂了是你表面的样子,你懂了你改变了吗?这个世上没有那种你懂但对你不起作用的法。

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心里出现的东西,地狱饿鬼也都是心里产生的,周围的人也都是我心里产生的。就像做梦一样,梦里的世界也全都是你的心,也有各种人各种城市各种环境。此刻逝者在与我们渐行渐远,这个她曾经结过婚有过眷恋的世界,正像梦境一样在她眼前消退,她的心里将会生起新的世界,她对我们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做个好人,多做善事,修行得证悟得解脱。

 

「从长计议」 

四十九天圆满结束,每个第七日都有圆满的助念和放生,中间适逢天降日,大家共同做了大规模的放生。第四十九天,更是再次集合了所有能到场的法友们,加上逝者的家人,共十八人一同念诵极乐愿文、阿弥陀佛圣号。当所有人一起整齐划一的唱起吉祥偈婉转悠扬而又特别的旋律时,一个和合的僧团初现端倪。

而仁波切早已开始了接下来的安排和规划,不仅为香秋森和逝者的母亲制定了特定的修行计划,还开始计划和安排息增怀诛各组与他们共修轮流共修,扎实的做好对出离心与菩提心课程的温习与实修。

生,并不简单,往生,更不简单。

而仁波切就是在生生世世的轮回里,如苦海中的扁舟,不断打捞着挣扎于无边生死大海中的一个个弟子,一世又一世的度化,一程又一程的护送,一遍又一遍的叮咛,一次又一次的重逢。

当前文本下载
  • 文本下载
  • 名称
  • 格式
  • 下载